13年前田啟元以一本《白水》拉扯出中國民間公審了數百年的白蛇傳當中癡情與悔恨的一幕,攤開了白素貞的愛戀委屈,嘲弄了法海與許仙的自命清高。
田啟元的《白水》兜頭冷冷地澆灌了那個年代的臺灣小劇場,短短幾幕劇,卻在往後十數年間令人討論不止,也,不只討論。
而13年後,愛河裡欲浪滔滔的白素貞、金山寺中怯懦薄情的許仙、自命青天傲慢執意的法海與為主抱屈憤恨難平的小青,將再度從《白水》的文本中浮現出來,以全然迥異的面貌。
「是誰在那晃?是誰在那獨坐惆悵?」
「人畜何處分?癡心相待、無比真誠。」
田啟元筆下的聲聲質問是千迴百轉的無奈,是層層疊疊的詩意和憂傷,每個句子在舌尖又有帶一種躍動的美感;有別於田啟元以中國戲曲的京白和韻白方式營造的戲劇衝突感及古典氣息,台南人劇團這回直接將詞編成了曲,由作曲家李思嫻依據文字本身的聲韻,以人聲編曲的方式進行全新的創作,全劇共編寫了13首長短不等的曲目。因此,除了男女演員本身的對白和演唱之外,尚有六人的歌隊與主角一起悲傷、疑惑、憤恨或對抗,歌聲旋律在空間中相互呼應震盪,吉他、單簧管、鍵盤、鼓等樂器的配合演奏,則使力道強勁的詞句更加餘韻繞樑。
舞台的空間則建構出多重的空間,門裡門外既暗示了眾多框架,卻又在暗示的同時顛覆了自己。法海高坐堂上,昂然在觀眾的前方;許仙雖懦弱薄情卻又懸念不安,總是在蹺蹺板上上下下;白蛇則糾纏在愛戀當中,宛如盪鞦韆一顆心忽高忽低地擺盪;青蛇則怨怒憤慨,永遠準備一衝而下。
舞台上的道具擬真了意象,演員與歌隊的身、聲體則表述了情緒。兩者融合,不再同於當初田啟元充滿反叛精神的原作,卻願意再造就另一個值得記憶與討論的,台南人劇團的《白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